QIAN YIRU
Information

This project draws from the artist’s family migration history and embodied memory. Through the medium of glass, it seeks to evoke the plants that take root in narrow gaps—an invocation that becomes a metaphor for a body that heals itself in motion.



家草小志
本项目源自艺术家自身的家族迁徙史与身体记忆,试图通过玻璃媒介召唤那些在缝隙中生长植物,借此隐喻在流动中自愈的身体。作品关注温州女性在家庭非正式医药体系中扮演的角色,尤其是她们对野生草药知识的传承与实践,如何通过采集、晾晒、煎煮的日常劳动,维系家庭成员的身体与情感联结。

玻璃成为这一治愈性劳动的物质转译方式——它既是透明与脆弱的媒介,也能承载凝固的温度与时间。这种媒介性的张力,回应了植物从野草到草药、从家庭知识到地方身体学的转化路径。项目以车前草这一常见野草为灵感,融入对女性身体、地方知识与移居经验的感知,以物象化形式展开草药的图谱。

艺术家的家族跨越温州乡村与江苏县城,自己又旅居首尔、北京与伦敦,回望童年记忆时,意识到地面缝隙里那株顽强生长的杂草与头顶两重屋檐之间的天光,成为她对“流动”最早的视觉经验。这些缝隙 - 既是植物生长的空间,也是身体与身份在非主流语境中寻求定位的隐喻性空间。本次创作将生成一系列玻璃作品与文本,作为对女性知识体系与乡野生命力的一次当代表述。



展览设计
如果说车前草指向一种流动与韧性的生存方式,那么展览空间则构成了这种生命状态得以被容纳、对照与反思的“外部环境”。在成长过程里我常常感到自己与所处的空间格格不入,这种“他者化”的处境反而激发了我希望在作品与空间之间建立一种共生关系的冲动 - 让展览空间“养育”作品,让作品的生成逻辑反过来渗入空间的秩序。小草的出现“占有”并且完成了两种空间的区分与共生。

空间作为隐喻:
展览空间和作品看成一个整体 - 一个大的“物体”植入现有空间。这个大的物体既是我脑中的思维空间,也是梦境的具象化结构。我将展览现场视作“意识的剖面”,其中的物象与材料共同建构出一场介于现实与梦之间的幻象体验。这种梦境式的空间想象,部分来自于我在沙迦双年展期间的观展经历。那时,在一个改造的民宅博物馆中,我看到关于沙迦珍珠历史的陈列:一颗颗珍珠安放在深红色丝绒之上,在暗处反射出细微而幽秘的光芒。这种幽光的质感-既含蓄又坚韧-我联想到温州的离散群体:在社会的缝隙中闪烁着顽强的生机,却又始终不被照亮。

空间设计:
基于这样的隐喻结构,空间被重新设计为一个“介于梦与现实之间”的现场。主要的材料——悬挂的小草、红色丝绒窗帘、黑色地毯与白色枕头——共同构成了多重感官与象征的系统。
红色丝绒窗帘唤起了那段关于珍珠的视觉记忆,也暗示着一种历史的褶皱与情感的厚度。黑色地毯提供了梦境的深度与沉静的背景,而白色枕头则象征睡眠、漂浮与意识的临界状态。悬浮的小草轻轻掠过枕头的表面,却始终未曾落地——这种“将将接触而未触”的姿态,成为整个空间最关键的隐喻:它既暗示了未抵达的梦,也揭示了个体在流动与停驻之间的永恒张力。 窗帘背后的“第二重空间”被刻意保留为未被完全揭示的领域,象征着“未到达”与“未尽”。它既是空间的延伸,也是思考的余白——一片允许观者在其中投射自身记忆与情感的暗域。






精油瓶
这组精油瓶来自《家草小志》的延伸系列,灵感源自地方草药在家庭内部的流转方式-被采摘、晾晒、熬煮、封存,最后以气味以及汤药的形式进入并且疗愈身体。它以手工吹制的玻璃容器,回应这些关于照料的微小实践:草叶的挥发性、家庭日常的循环,以及被母系知识悄悄保存的疗愈方法。

在形式上,它保留了草药瓶最初的功能性逻辑-小容量、密封、贴近身体使用-却又被重新塑形为一个更接近“呼吸”的器皿。它是盛装精油容器的同时,也是一个把地方植物知识与身体经验重新带回日常空间的媒介。